花,在中國人的語境中,通常代表著美好——,美好的事物,美好的人。
早在幾千年前,華夏的先民們在勞作時詠唱的歌謠里,就喜歡用花比興。他們在《山有扶蘇》中唱著“山有扶蘇,隰有荷華”,在《澤陂》中唱著“彼澤之陂,有蒲與荷”,用荷花來比喻那個美好的他(她),那個思戀著的心上人。
或許,幾千年前的他(她)們,也如幾千年后的我們,一旦心中有了一個他(她),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,長相思兮長相億,短相思兮無窮極,從此,甜蜜是他(她),憂傷也是他(她)。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的是他(她),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是他(她)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的也是他(她)。碩大且儼而又隨處可見的荷花可能Z能滿足想像,Z像那個人的身影。
從此,荷花從荷塘走進中國人的詩歌,用自己的形象不斷豐富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。
從漢樂府“江南可采蓮,蓮葉何田田”到南北朝子夜夏歌“乘月釆芙蓉,夜夜得蓮子”中的魚水歡情之花,從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到“玉雪竅玲瓏,紛披綠映紅”的婀娜柔美之花,從“惟有綠荷紅菡萏,卷舒開合任天真”到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頭”的天真自然之花,從“不與桃李爭春風,七月流火送清涼”到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的謙謙君子之花,中國人把自己贊美與追求的品質,一點一點的賦予了荷花。
余光中說:“一整個出神的夏天,被一朵清艷的蓮影所崇,欲掙無力。蓮為白迷,蓮為紅迷,我為蓮迷。在古韻悠悠的清芬里,我是一只低徊的蜻蜓?!?/span>
年年歲歲賞不盡的荷花,歲歲年年讀不完的荷塘月色?;蛟S,那接天蓮葉間盛開的荷花,早已伴著大漠上的孤煙、長河邊的落日、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一起,長久的安放在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。